媒体扫描
您当前的位置 :
 

  你知道为什么人饿了就“想吃”,饱了就没有“想吃”的念头了?前一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咖啡中有致癌物质”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见到过脂肪真实的模样么?这些与个人健康息息相关的问题,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知识,而科学家们始终开展着各种基础科学研究,以期寻找出让人类保持健康的奥秘。

  519-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院(以下简称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开展了以“科研创新助力健康”为主题的公众科学日,通过“对话科学家”、“科学零距离”等精彩活动,让公众走进研究所、踏入实验室,听听科学家将深奥的科学研究化为接地气的知识点;看看那些平日没有机会见到的各种仪器;甚至自己上手,在研究员的指导下操作一番。

  “对话科学家”环节首讲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郭非凡研究员为大家解读《营养感应与健康》。她以科学视角介绍了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现象等,并结合实验室研究工作,解读了营养感应的机制以及与代谢疾病的关系等,并提出了精准营养的概念。原来人的饥饿感正是人体的营养感应机制为了维持代谢稳态而作出的反应。不同个体对饮食应答和代谢调控存在差异,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些人喝开水都会胖,所以如果想维持一个健康体魄,因人而异的营养摄入方案必不可少。

  报告结束后,来自上海市七宝中学、上海市文来中学和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的学生上台与廖侃研究员、郭非凡研究员就报告话题进一步面对面探讨。孩子们提出了氨基酸过量是否与癌症有关、在食物中去除了亮氨酸是否会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等问题,专家在作答后表示,“这些问题都颇有深度,看来你们都很会思考,这是非常好的科学态度。”

  第二天的“对话科学家”环节由同一实验室的尹慧勇研究员以咖啡中的致癌物为引线,谈了谈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每天正常喝一杯咖啡所摄入的丙烯酰胺量并不足以致癌,我们要学会理性看待身边的食品安全问题”尹博士的善意提醒让前来一探究竟的社区居民放下了心。

  除了邀请科学家就一些公众关心的营养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科学解读,营养与健康院还开放了营养代谢与食品安全、肿瘤与微环境、计算生物学三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的共计十多个课题组,让公众与科学来个“亲密接触”。亲眼从显微镜中观察脂肪的构造、神奇的电泳技术能分离出蛋白质、居然还有会发荧光的细胞……通过近距离的观察与实践,让公众发现科学还挺好玩!

  据悉,营养与健康院的第四届全民营养周也同期进行,在互动展台上,营养专家提供咨询、义诊;免费检测体成分、参观人体营养代谢实验室等系列活动,使公众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正确的营养和健康体重方面的理念和知识。

   

    《上海科技报》 记者刘颖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