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我党在各个时期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持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科技力量实现从数量累积到质量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领域新的历史成果不断涌现。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提出“四个率先”目标,要求“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2019年11月1日,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要求“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聚焦生命科学领域,有一段关于“抢占科技制高点”永被铭记的历史——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为新时期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通过回顾那段披荆斩棘的历史,我们得以深入思考“抢什么”、“谁来抢”、“怎样抢”,以及如何建立并巩固影响力,确保我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等问题与实现路径。
(1)如何确定“抢什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注前沿科技动态,梳理科技发展规律,识别关键节点,明确主攻方向。
当年“结晶牛胰岛素合成”项目就是用这种方法确定“抢什么”的。美国科学家文森特·迪维尼奥(Vincent du Vigneaud)于1953年合成了含有九个多肽的催产素并于195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于1955年测定胰岛素氨基酸序列并于195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但《自然》杂志的评论文章认为,人工合成胰岛素是非常重要但遥远的事情。20世纪50年代,人工合成蛋白质成为生物化学界绝对的前沿和热点,是全世界都在瞄准的科技制高点。基于对世界级奖项以及国际顶刊研究的关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于1958年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同年年底该项目被列入1959年国家科研计划,并获得国家机密研究计划代号“601”,明确确定了“抢什么”,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位置正式立项。项目团队充分发挥战略研究和情报分析能力,开发监测、识别、推演等工具和方法,深入跟踪诺贝尔奖等世界级奖项的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国际顶刊及著名科学家发表的评论文章、综述文章,以及对相关领域的预测与展望,精准识别关键节点和重点方向,为战略布局和决策提供坚实有效的支持。
(2)如何确定“谁来抢”,集中优势兵力,跨学科合作,进行紧密协作、优势互补的大兵团作战,并根据外界环境变化不断调研反思、调整队形、精简队伍。
当时中国科学家在蛋白质合成方面的经验非常少,国内极为缺乏生物化学方面的人才,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组建团队。从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三个单位联合,以王应睐为首,由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等人共同组成一个协作组。初战告捷,邹承鲁小组的年轻科学家杜宇昌代表全组发表了天然牛胰岛素拆合研究的研究成果,证明设定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阶段性胜利之后,为了充实研究队伍,相关部门又从当年的毕业生里面挑选了300多位从事生物或化学专业的大学生参加牛胰岛素的合成研究工作。然而这些凭借着一腔热血想出来的发现在进入应用阶段全部宣告失败,原本团结协作的大兵团作战,在扩军后却成了一盘散沙。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研究几度陷入困顿。直到1964年,中国科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研后决定改革,建议自然科学研究精简队伍,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进行重点攻关。原本几百人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团队精简为二十人,牛胰岛素A链和B链的成功合成,推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工作进入到了最后阶段。由此可见,集中优势兵力建立的跨学科合作大兵团作战不能盲目“扩军”,一定要有紧密的协作机制,并根据形势不断反思、及时调整。
(3)如何确定“怎样抢”,胸怀民族责任心、国家使命感,拥有敢于挑战不可能的决心、科学周密的实施方案、克服万难的行动力。
美国化学家考斯曼曾从相对概率的角度计算认为A链与B链“随机碰撞”后有无限多种可能,其中正确胰岛素结构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但是研究团队却敢于挑战不可能,把天然胰岛素的拆合作为合成总方案的第一步,先把天然胰岛素拆成两条链。第二步,合成了胰岛素的两条链后,用人工合成的B链同天然的A链相连接。第三步,把经过检验的半合成的A链与B链相结合。最终在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经过严格鉴定,它的结构、生物活力、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当时保障实验所需的原材料氨基酸的供应也是最大的难题之一。项目开始的前一年,中苏关系走向冰点,苏联援华专家被撤走;欧美国家想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所以绝不可能从这些国家成功进口合成牛胰岛素所需要的氨基酸。年轻的科学家们用几个月的时间亲手建起了专门合成氨基酸的厂房,保证研究过程中氨基酸的供应。因陋就简,在一座老的大楼屋顶上搭起一个棚,科学家们自己带防毒面具去生产。尽管克服了重重困难,真正进入实际操作研究之后,科学家们才发现,科学研究是非常具体的现实,困难与挫折是绕不开的拦路石。但科学家们以克服万难也要干成的行动力,以民族责任心、国家使命感驱动,以忘我的科学精神赋能,最终保障了这项艰巨任务的实施。
(4)成功抢占科技制高点之后如何建立影响力和话语权。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宣传推广平台,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邹承鲁小组于1960年在全国第一次生化学术会议上汇报了天然牛胰岛素拆合研究的研究成果,但并没有在国际上发表。同一时期的美国科学家安芬森于1961年完成了核糖核酸酶二硫键的拆开和重建工作获得了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1966年4月国际生化学会邀请王应睐,邹承鲁、龚岳亭作为华沙欧洲生化联合会议的演讲者,向全世界汇报了这一伟大的胜利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们的承认。这一原创性工作被誉为“前沿研究的典范”,曾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成功抢占科技制高点后,建立影响力和话语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接纳、融入国际机构的奖项、期刊的入选机制,也建立自己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奖项、期刊,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影响力。现如今,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未来科学家奖”“科学探索奖”和“阿里巴巴全球数据竞赛”等奖金都高于诺贝尔奖。Cell Research等中国人自己办的英文刊等期刊影响力也都跻身世界前列,都是扩大我国影响力、树立话语权的有力阵地。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不仅是科学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更体现了科学家们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对科技制高点的不懈追求,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是推动科技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精神动力。这些精神不仅在当时推动了我国在生物化学领域的重大进展,也为后来我国的科研工作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继续攀登科技高峰。
——信息中心党总支
张永娟 陈大明 李祯祺 陆娇 马征远